关于小班说课稿模板锦集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班说课稿 篇1说活动教材
小班幼儿在学会了区别“l”和“许多”的基础上,可以学习比较两组物体数量的相等或不相等,即所谓的“一样多”和“不一样多”。在比较的过程中通常会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对应一般有两种(见图一):重叠对应(即将第一组物体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排成一行,再把第二组物体一个一个分别叠在第一组物体的上面)。并置对应(即把第一组物体排成横列或竖行.第二组物体一一对应分别摆在第一组物体的下方或左、右方)。一一对应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物与物的一一对应和物与数的一一对应。比较常见的形式有(见图二):相关物体的匹配、数和量的对应匹配、颜色的对应、形状的对应、大小的对应等。小班第二学期的幼儿对5以内的数量关系、物体的明显特征(颜色、形状、大小等)、物体简单的排列(横排、竖排)以及生活中常见的相关事物(小兔与萝卜,小猫与鱼等)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为进行一一对应的教学做了较好的铺垫。他们对操作性较强的游戏活动较感兴趣,一一对应的活动正是为幼儿提供了直观生动的操作机会,使幼儿在玩一玩、排一排的过程中感知到抽象的数、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本次活动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较为感性的活动。一是以为小动物准备春游物品,引出课题。引导幼儿学习重叠对应,对于幼儿而言,通过重叠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中先让幼儿进行重叠对应的操作。二是感知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师提供给幼儿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如狗和骨头(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容易使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意识。然后又进行颜色的对应匹配,进一步扩展了幼儿的思路。三是乘车引发座位问题,这主要是数与量的对应,将一一对应提升一个高度。
说设计理念
1.加德勒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我们在活动中要关注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加德勒通过内在关系探析后指出:儿童期阶段,幼儿往往表现出惊人的能力或某种天赋。而获得这些初步的发展并不需经过正规的教育.而大多则是透过幼儿世界或接触范围、领域自发性互动产生的。环境的影响和文化的演化对儿童的潜能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是教育要以幼儿的认知发展为基础,设计符合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案;其次要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特征,提供发展智能、创造力的机会和环境,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最后是因材施教,改善教育模式,发现幼儿潜能和智能的差异性。让每个幼儿都能有充分展示潜能的机会,最大程度地唤起每个人的自信心。
2.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促使我们在活动中以游戏为载体.以幼儿的操作为手段组织教学。小班(3~4岁)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情绪性强、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特点。而游戏恰恰能满足幼儿好动、自制力差的特点。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还可以多次重复所感兴趣的动作。游戏可以满足幼儿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当幼儿完成了包含在游戏活动中的一定课题与任务时,幼儿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3.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诉我们从幼儿的生活中挖掘有价值的经验.以游戏生活的形式使幼儿愿意学、乐意学、快乐学。提供幼儿主动操作的情景,做中学,学中玩。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在生活中找到教育,在教育中体现生活。
说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把相关物体进行一一匹配,感知一一对应的数量关系。
(2)萌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并尝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
【分析】
一一对应是比较物体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一个关键性步骤。因此,让幼儿通过尝试一一对应的操作匹配能较好地为幼儿进行“比较活动”作好准备。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经常不能持久地参与活动,而且他们对自己感知到的东西缺少表达的习惯和方法。因此萌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很重要。
2.活动重点:通过活动,初步学会相关物体的重叠或并置匹配,感知一一对应的现象。
3.活动难点:获得一些有关对应的经验。
【分析】
活动中幼儿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来获得重叠和并置的对应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活动中教师不向幼儿传授一一对应的方法,而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这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
说活动准备
1.前期生活经验准备:幼儿有春游、捉迷藏、乘车的生活经验。
2.教具准备:小娃娃胸饰一个(教师)。小狗、小猫、小鸡、小兔、小猴的胸饰各五个(小朋友)。分别印有“1”、“2”、“3”、“4”、“5”数字的帽子各五顶。分别画有“1”、“2”、“3”、“4”、“5”的点子的长椅子五把。分别画着2根骨头、l条小鱼、3条小虫、2棵青菜、3只桃子的盘子贴绒五个。
说活动过程(见下图)
活动环节
提示
实施策略
环节目标
引出活动:
出游准备,戴帽子
1、提示语:小娃娃要带小狗、小猫、小鸡、小兔、小猴一起去春游,请你想一想,应该带些什么东西呢?
幼儿互相讨论要带什么
(吃的)
回忆经验,展开思路。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提示语:还可以带上什么有用的东西呢?怎么戴帽子呀?
引导幼儿说出戴帽子。(一个小动物头上戴一顶帽子)
感知重叠对应的关系。
点心:
找食物
3、提示语:小娃娃为小动物准备一个大蛋糕,但它们都不喜欢吃,小动物们喜欢吃什么呀?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把食物从左到右摆成一行,然后引导幼儿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做小动物的动作走到相应的食物旁边。
感知相关物体的匹配对应
4、提示语:小动物们都喜欢吃什么呀?盘子里有什么呀?
点数5,如“小狗喜欢吃骨头,盘子里有5根骨头。”
巩固相关物体的匹配对应;手口一致点数5;隐含一只小狗吃一根骨头的两两对应。
做游戏:
捉迷藏
5、提示语:小动物们要玩捉迷藏的游戏了,小娃娃来找他们
引导幼儿躲在和自己衣服颜色一样的小房子后面。如:红房子后面躲着谁呀?
……此处隐藏7039个字……舒服的。
小班说课稿 篇5学习活动:铃儿响叮当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知道各种铃声分别提醒我们要干什么。
2.学念儿歌,学用左、右手做模仿动作。
活动准备:
1.各种铃声录音。
2.儿歌录音、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各种铃声。
1.分别听听各种铃声(自行车、电话、闹钟、门铃等)猜一猜这是什么铃儿在响叮当。
2.说说铃儿响了,告诉我们要干什么。(如:车铃丁零零,就是告诉别人“快让开!”)
二.学念儿歌“铃儿响叮当”。
1.欣赏儿歌录音,提问:儿歌的名字?儿歌里有哪些铃声?
2.听着录音,学习用左、右手分别做做儿歌中的模仿动作。
三.家里的声音。
1.教师出示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2.请幼儿看看说说这些是家里的什么东西?
3.想一想它在发出什么声音,告诉我们要赶什么
小班说课稿 篇6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本次活动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球是幼儿比较喜欢玩的运动器械之一,在秋天这一季节,人们应该增强户外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以防秋天带来的腹泻、咳嗽等疾病,球在小朋友家里、幼儿园里到处可见,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皮球、足球、橄榄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铅球等,其中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玩法不同,可以滚球、投篮、抛接球、踢球、拍球等,幼儿虽然知道各种球,但是对球的种类、质地、作用、形状、特点、玩法等还不了解,因此有必要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有关球的知识,通过各种球类竞赛活动,培养幼儿积极心态,体验合作乐趣,激发幼儿集体荣誉感,增进家长与幼儿间的情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认了认知、能力、艺术、情感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操作、探索的部分,有表达的部分,目标是:A、通过操作摸弄,激发幼儿对球在水中沉浮现象感兴趣。B、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C、学习运用三种以上的油画棒进行涂色、滚画,从中感受多种色彩配合的效果。D、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夹球,发展幼儿手的操作能力。E、能和音乐一起快乐的游戏根据目标,我们把活动重点定位于:幼儿分组探索,老师重点指导幼儿能分组探索,并用语言表达出来,能力较弱的幼儿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球滚画。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次互动教师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外,还挖掘此综合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方法有:
1、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实物和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动的演示法是运用实物展台观看各种球的图片,引导幼儿充分认识和区分各种类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球,让幼儿对球的种类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更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2、操作法: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的才袄做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次活动有几组操作活动:A探索水中的球。B、滚球画。C给球宝宝设计服装。D、哪些工具可以把球取出来。本次活动主要引导探索球的外形特征、特性、玩法的多样性,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记一记、画一画、滚一滚、夹一夹中来认识各种类型的球。
3、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法、鼓励法、审美熏陶法对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探索球的兴趣,知道有的球水中会浮上来,有的球放在水中会沉下去,有的工具会把球夹出来……,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究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
1、表达法: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在活动中,我们提供各种球的图片,让幼儿看一看球的外形特征,然后用语言说一说表达出来,教师再出示准备的游戏材料,激发幼儿探索球的兴趣。
2、尝试法:《纲要》指出教师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
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在探索活动中,我们把材料分成四组:A玩水中的球、B进行滚球画、C尝试用各种工具夹各种类型的球,D给球宝宝穿上漂亮的衣服,通过分组探索,幼儿知道有的球放在水中会沉下去,有的会浮上来,有的工具能把球夹起来,有的工具不能把球夹出来……。
3、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的提高”。爱玩水是小孩的天性,老师让幼儿体验观察球在水中的变化,增加幼儿探索球的兴趣,同时,让幼儿在游戏学会自主探索、观察、合作、分享等方法,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我采用了环环相扣的组织程序,活动的流程为:激发兴趣、观看图片——分组探索——交流探索体验,展示作品——游戏《大皮球》。
(一)激发兴趣、观看图片:《纲要》提出:教师要为幼儿
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的交流、体验交流的乐趣,活动开始,教师以球宝宝来班级做客为线索,通过实物展台观看球的图片,让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球的外形特征,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二)分组探索:
当老师带领幼儿参观准备的材料时,幼儿对投放的材料很感兴趣,他们想动手试试看看水中的球是什么样子的,想用夹子玩玩球会发生什么样?想把珠子放在盒子里滚一滚会出现什么图案……,幼儿就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分享,幼儿不知不觉的在边玩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
(三)交流探索体验,展示幼儿作品。
《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发表不同意见,幼儿在分组操作完后,同伴间会互相交流自己玩完后的感受,因此及时设问:“你在玩时发现了什么,你给球宝宝穿上什么颜色的衣服,你用了什么珠子进行滚珠画……?”幼儿通过实际操作经验的交流,知道了皮球在水中会浮出来,珠珠球在水中会沉下去,大夹子不能夹起珠珠球,并且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让大家看,从而发展幼儿手的操作能力,老师再通过实验验证,让幼儿真正理解水中的球和夹子与球的关系,代替传统的教学的方法,又能让幼儿感受到活动的快乐。
(四)游戏“大皮球”
活动结束,我让幼儿一起跟着《大皮球》的音乐一起玩游戏,
让幼儿知道球除了很多玩法以外,还可以通过音乐《大皮球》来游戏,增加幼儿活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