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2-14 07:11:55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

高中生物选修3第一章基因工程,是选修3整本书的重点,它是其它几个章节的基础。而其中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又是该章节的重中之重,是本专题的核心,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上承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下接基因工程的应用,难点多,内容杂,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尝试分析某一转基因生物的研制过程及基本操作程序。

2.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对基因工程原理及基本操作程序的理解,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朴实观念以及对当今世界的前沿技术有更深刻的了解。

②通过对四步基本操作程序的具体操作技术的学习,增强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感和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建立起知识创造价值,知识为人类服务,使人类生活质量更好的美好愿望。

3.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了解世界最前沿技术,追踪社会热点,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和合作态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基因工程基本操作程序的四个步骤。

难点:

1、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大肠杆菌生产出人的胰岛素,如何设计。

2、目的基因与载体的结合。

四、说教法、学法 :

教法:结合了直观教具(图片),多媒体教学,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此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现其自主性。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能力,增强理解力。讨论分析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自主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分析、综合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培养归纳、比较、综合能力。让学生学生动手制作重组DNA分子,让学生得到实践,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

1.导课:

提问复习上节课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内容。

1、基因的剪刀是什么?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2、基因的针线是什么?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3、基因的运输工具是什么?

指出:利用这些专用工具,怎样完成基因工程呢?

2.引出课题: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3.进入教学过程:

(1)设计问题情境,指导读书: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软化番茄,到底是怎样获得的呢?它要通过哪些步骤才能实现呢?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组织讨论,得出基因工程的四点基本操作程序,通过这种学生自学和讨论来概括本文的重点内容——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序。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增强阅读能力,并可以提高分析、归纳其所得信息能力及交流能力。

(2)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依次讲授新课: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流程图,了解基因工程的四点基本操作程序,然后讲第一步骤:目的基因的获取。先补充何为目的基因?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办法:反转录法,化学合成的办法。

其次: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讲这点之前,让学生模拟制作重组DNA分子,展示自己制作的重组DNA分子,各有几个切割位点?露出几个黏性末端?如何拼接上去?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模拟拼接,加深学生对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的认识。最后,我再总结指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首先要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质粒和目的基因,再用DNA连接酶把互补的黏性末端连接。一个完整的基因表达载体由四个部分组成: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

最后在讲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是只讲方法(借鉴细菌或病毒侵入细胞的途径)和过程(运载体为质粒,受体细胞为细菌等)。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主要讲检测(通过检测标记基因的有无来判断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和表达(通过特定性状的产生与否来确定目的基因是否表达)。

六、说教学反思(略)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一节—电路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手段以及教学程序这五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节课内容的看法和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部分连接电路的知识,对简单的电路连接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小学课本中是通过“如何让小灯泡发光”来激发学生对电的兴趣,而对认识电路的三种状态、怎样画电路图、电路连接的注意点等更深层次的内容没有涉及。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就是电学的起始内容,是整章《电路探秘》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完成对基本电路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深入研究电路。本节内容量很大,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学习认识电路并能画简单的电路图;学习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电路图和实物图之间的对应转换。

二、 学情分析

我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我所任教的民族中学八年(1)班的全体学生,从学习能力和态度上看,八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但从小学简单的介绍“如何让电灯发光”到八年级的要求认识电路的三种状态、怎样画电路图、电路连接的注意点等更深层次的内容跨度较大,学生往往难以适用,个别学生可能会有畏惧心理。

从知识基础上看,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已经学过电路连接部分知识,学生也有过亲自动手连接电路的体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垫定了一定的基础。

从思维特征上看,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思维能力,但分析能力比较和抽象能力薄弱。

从兴趣特点上看,八年级学生对形象具体的事物较为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而且在课堂上较为主动和活跃。

三、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了解生产、生活中的电现象

②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了解每个元件的基本作用以及了解常见的.电路符号。

③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电路图和实物图之间的对应转换。

过程与方法:通过简单电路的连接能够正确辨别电路三种状态及电源短路的危害。通过电路图的分析、比较让学生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电路图和实物图之间的对应转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简单电路的连接,激发学生对探究电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在实际电路中检查简单的故障,培养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理解各元件的基本作用,学画简单电路图。掌握串、并联电 ……此处隐藏3380个字……条运算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设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件,组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并经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3、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4、教学难点:

概括运算律。

5、教学准备:多媒体。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交換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口算(数的分与合)等方面的知识,实际上对加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在潜意识里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在实际计算的时候,很多学生是能够应用一些巧方法,使计算变得简单而且快。所以我没有从“零起点”展开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课的一开始,我设置一个小竞赛,有意识让孩子巧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让学生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学生会提出如下的问题:

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后继探究的学习材料,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三)研究加法交换律

1、解决问题,初步感知。

根据“参加跳绳的有多少人?”先让学生列式,引导得出: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板书:28+17=17+28。

2、观察特例,引发猜想。

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并汇报)

学生一般会回答:①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但结果是相等的。

②28和17交换位置,但结果不变。

比较他们两的结论,你有什么要说的?

学生可能会说:

通过学生的争辩,引出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太草率了,不妨把这个结论当做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

3、举例验证,自主探索

怎么验证?

生: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

师:举多少个?(无数个)可能举无数个吗?(不可能)

每个同学举3个例子,然后同桌交换相互检查,看看他的算式两边的结果是否相等。

在这里,我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

4、观察等式,总结规律。

5、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

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

学生可能有三种表示法:①用文字(数字)表示;

②用符号表示;

③用字母表示。

数学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板书:a+b=b+a。

帮助学生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四)加法结合律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

1、再次出现主题图,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得出(28+17)+23=28+(17+23)

2、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3、充分放手,让学生探索规律。

(1)再举两个例子验证下。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简单的语言概括起来(同桌互相交流)。

(3)用字母表示规律。

在这个环节里,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还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五)实践应用

我准备安排基础训练和拓展训练两个练习层次,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基础训练就是书上第58页的想想做做1、2、4、5.

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30+28+70+45+72。通过该题训练把一般的规律推广到更多的数字计算中,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

(六)全课总结

四、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我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积极探究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学习全过程。采用了“激趣、引探、释疑、导练、启思”的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同时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五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123学习网 www.123kejian.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