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4-02-15 17:46:34
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石榴》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五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以季节变化为线索,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枣庄石榴园的石榴成熟的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我”的家乡有驰名中外的石榴园;第二自然段写在春天和夏天石榴抽枝、长叶、开花的景象,重点写了石榴花的色彩和形态;第三自然段写在秋天石榴成熟的过程,重点写了石榴熟透后的形态;第四自然段写石榴子儿的形状与味道,表露出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本课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形象,记述条理清楚,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范例。

二、教学目标

1.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石榴深深的喜爱之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读描写石榴的句子,初步理解拟人化的写法。

4.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石榴生长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及特点。

2.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以致用,在读懂本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一种水果,也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四、设计思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不同要求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

五、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夯实基础。

1、课前板书课题:石榴

2、了解学生生字词掌握的情况。按一定的顺序出示本课的词语和短语,要求学生认读。

(二)、 分段教学,逐步感悟。

1、学习第二小节。

(1)、出示课件,要求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叶子。(嫩绿、郁郁葱葱)

(2)、要求学生说说在这样的叶子中又看到了什么?引出石榴的花。(火红、多、像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指导朗读。

2、学习第三小节。

(1)、随着季节的变化,教师很自然地引出石榴果。又由它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石榴成熟过程中颜色的变化。主要是掌握几个关联词的运用:先……逐渐……最后……。这里教师要加强用词的指导和朗读的指导。

(2)、引导学生说说成熟了的石榴是什么样子,让他们试着用关联词“有的……有的……”练习说话。突出描写的方法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3、学习第四小节。

(1)、通过听读想象,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读读书中是如何写的?玛瑙、红白相间、晶莹透亮都是对石榴子儿的描写。

(2)、让学生说说石榴的滋味。(酸溜溜、甜津津)并加强朗读的指导。

六、 总结全文,延伸教学

1、我们欣赏了石榴的生机勃勃的绿叶,竞相开放的花朵,俏皮可爱的果实,并且亲口品尝了它的滋味。你喜欢这石榴吗?作者也与你们一样,非常喜爱这石榴,更爱自己的家乡!

此时我们再来看课题,你会在“石榴”的前面加上什么词语,来赞美石榴呢?( )的石榴?

2、品尝一种水果,并模仿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知了叫 夏天到》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2课。夏天是本单元设计的自然背景,本主题活动由夏天动植物生态图景、动物与夏天的天文、夏天小动物与人们的生活、探究蝉或其他会鸣叫的动物四个部分组成,融常识、生活、生态意识、探究活动于一体。

(二)教学目标

l 知识与技能:1.能仔细观察季节的变化,从多方面感知夏天。

2.能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学习简单的探究方法。

l 行为与习惯:感知夏天的自然和生活,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

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l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夏天的自然现象及相关常识的探究兴趣。

(三)说教法和学法。

我在教学中针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环节的活动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课标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谈话交流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比较法等,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学会从自己生活的各种现象中,从自然界的变化、人们生活的变化中捕捉季节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发现夏天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从而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对小学生来说,探究季节特征十分明显的夏季,生活性强,操作性易,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去发现、观察大自然中一些奇妙的现象。因此,我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情出发,制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

感知夏天的自然和生活,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和生活中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这个重点体现课程内容标准“了解天气、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能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等内容。从本课教材来看,本主题活动由夏天动植物生态图景、动物与夏天的天文、夏天小动物与人们的生活、探究蝉或其他会鸣叫的动物四个部分组成,融常识、生活、生态常识、探究活动于一体(课件出示相关图片)。首先,以“感知夏天为题”,引导学生学生主动获取夏天到来的信息,说说对夏天的感受,初步激发学生探究夏天的兴趣;从故事“好奇的丁丁”入手,把夏天的自然现象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探究自然问题的欲望;与学生一起探究小动物的鸣叫,理解知了鸣叫的原理,继而通过查找资料寻找其它小动物鸣叫的原理,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后是展现夏天的自然和生活场景,讨论儿童对夏天的感受,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并对学生进行安全、防护教育。教材四个方面的主题活动都是围绕我们这一教学重点采取层层递进方式设计的。

说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探究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一年级的儿童来说,培养探究能力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希望通过本课能对学生起引导的作用。

(五)教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青蛙、知了的叫声;雷鸣声、大、雨声的录音;与夏天有关的图片。

二、说教学重点的分析

新课 ……此处隐藏5648个字……出版社出版的《艺术》四年级教材《翠竹声声》这一单元,集音乐、诗文、民间工艺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编写了竹的系列课题,其中作为视觉艺术的水墨画,造型洗练,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对象的精神、气韵,所以我以《墨竹情韵》为课题,开展以美术活动为主的教学。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第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1、竹,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植物。四年级的学生通过诗文、歌曲的学习,对竹文化有过初步的感知。

2、在美术知识技能方面,他们具有线描写生的能力。对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方法已有所掌握。

3、水墨画重在“写意”,造型洗练、传神写照,而他们缺乏把生活中的竹转化为写意墨竹的经验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竹的形态特点,了解水墨画表现竹的方法。

2、能力目标:会用基本的笔墨技法,较准确地表现竹的局部形态特点。

3、情感目标:加深对竹文化的理解,体验竹的高洁、正直、虚心、向上等人格精神,油然而生喜爱之情。

四、重、难点分析:

1、重点:

其中“(1)、体验竹的人格精神;(2)、掌握竹的局部形态特点,并用较准确的笔墨技法进行表现”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

而“用水墨表现”和“感受水墨画洗练的表现手法”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正是迁移法运用于教学的核心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迁移”,就是让学生将已经具有的各类有待提炼的信息和感性认识,随着迁移导向训练的不断内化,逐渐形成学生自己的观念和能力。我在本课中将“迁移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用情感迁移和技能迁移实现了两种转化。

情感迁移,实现由“生活体验”到“精神感悟”的升华;技能迁移,实现了由“知识经验”到“能力发展”的构建,两种迁移互相促进,从而形成学生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艺术素养。

生活体验

精神感悟

情感迁移

能力发展

知识经验

技能迁移

为了实现情感迁移,师生共同在课前搜集了许多有关竹的诗歌、绘画作品、游览竹海的照片、竹制品等。

六、教学过程:

我们的教学过程分为四大板块。

(一)素材交流,精神感悟

1.情境创设

“情境教学”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的热情。所以,开课之初,我把课堂设在学校翠竹葱茏、野趣怡然的育园,欣然导入:

“同学们,置身于育园这幽雅的环境中,我真想给大家演奏一曲,大家想听吗?”

在学生的欢呼声中,教师拿出竹笛,即兴演奏本单元的歌曲《紫竹调》,翠绿的竹丛在悠扬的音乐中随风摇曳,学生的心情也不由轻松起来。开放的课堂,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出愉悦的学习氛围,让竹的素材交流活动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中自然开展。

2、交流体验

通过对各类素材的欣赏和评述,大家体验到:

竹海景美,秀丽清新;竹制品实用,质朴无华;诗文凝炼,意蕴深远;

而清代艺术家郑板桥(郑燮),这位品格如竹的大师,用神形兼备的水墨画,更是酣畅淋漓地把竹的千姿百态和气节神韵展现到了极致。

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多种艺术形式的“竹文化”中,学生对竹的初浅感知不断深化,体验到竹刚直不阿、虚心向上的精神内涵,陶冶了情操、提升了人格,实现了由“生活体验”到“精神感悟”的情感迁移。并由“听、赏、议、品”,过渡到“画”竹。

郑板桥总结历代画家画竹的经验,提出了“眼中之竹”、 “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绘画三阶段说。学生虽有“眼中之竹”,但无“胸中之竹”,又怎么可能有“手中之竹”呢?

如果学生能够把“眼中之竹”的这一已有的初步认知,在迁移导向的学习中内化,转化为对竹的特征的新认知,不就能够“胸有成竹”吗?“实景观察,线描写生”正是实现这种迁移导向的手段。

(二)实景观察,线描写生

线描是学生最熟悉、最常用的写生方法。它能促进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对象特征,并快速地记录下来。教师请学生在竹杆、竹枝和竹叶中任选其一,并精取其“一枝一叶”,用线描写生的方法画出其形象特点。

带着用线描收集的竹的局部形象特征的准确素材,回到教室,教学活动进入“技法探究,水墨表现”环节。

(三)技法探究,水墨表现

水墨画竹,通过笔锋和墨色的变化,精妙地表现出竹的神韵。为了让学生理解其一笔一墨均是源自于竹的形态特点,突破“感受水墨画洗练的表现手法”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在技能迁移中,逐步达成“手中之竹”。

师生通过对写生记录的形象分析,得出竹杆具有“竹节略宽,质地粗糙,节间部分长而匀直”的形态特征。

这种形态特征,就是技能迁移法中的新旧技能的“共通点”。抓住这一“共通点”,教师示范了用水墨画竹杆的画法。学生通过模仿、交流、尝试,总结出:水墨画竹杆,通过笔头醮浓淡墨,以侧锋行笔,形成墨竹竹杆的立体感;起收笔提按和最后以中锋重墨勾竹节,使竹杆的形态结构特征更加准确。同时也对比出线描写生和水墨画的不同艺术效果,体会到水墨画巧妙地表现对象特征的独到之处——这就是水墨画“一笔而就”的洗练特点。

“技能迁移”,就是将已掌握的经验、技能、方法等运用于对新对象的探究,找到新旧对象的共同特性,探索得到新的技能或方法。它不仅是一种技能上的迁移更新,而且是一种学习方法上的触类旁通。

在探索竹枝和竹叶的水墨技法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运用技能迁移的学法,自主探索。

通过各阶段的体验、探究,学生掌握了表现竹局部特征的方法,明确了水墨画笔墨洗练的特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使“知识经验”转化为“能力发展”,完成了新知识和技能的构建。

迁移法,是一种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它不是在方位上的简单位移,而是层次上的深入递进。在多次迁移中,学生的能力不断得到螺旋式的上升发展。

(四)名作欣赏,整体感悟

当然,艺术课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艺术和人文素质的人文课程。需要把精神内涵深厚,具有最高艺术成就的经典作品融入课堂教学。

当学生在教室四周的墙上挂出局部水墨练习作品,并津津有味的欣赏和评述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我国历代画家创作的墨竹作品。随着清越的笛音,一幅幅或酣畅淋漓、或萧疏清矍、或英姿勃发的墨竹图强烈地撞击着孩子们的视觉和心灵。它不仅帮助学生将墨竹的表现由局部刻画迁移到整体感悟,更会不断增加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对新的创作跃跃欲试。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了充分准备。

《墨竹情韵》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文化的熏陶。在情感迁移和技能迁移中,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态度,实现了艺术能力的提升。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不断地求取自我完善!亦如这破土的春笋一般,一节,一节,又一节,生长,生长,再生长……

《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123学习网 www.123kejian.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