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学 > 蒙学

《弟子规》读后感

时间:2024-01-29 16:29:25
《弟子规》读后感15篇

《弟子规》读后感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弟子规》读后感1

幸福的一生又匆匆过去,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让末学仿佛回到了童年那么天真,无邪,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纯真,纯善。这使得末学更不敢对自己松懈,更是战战兢兢。要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家庭负责,更要对自己负责。

因为:“童蒙养正圣功也”。幼儿正是长养天性的时期,“先入为主”。他们现在就是一杯清水,一张白纸,给他什么,他就是什么!古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的一言一行时刻都在影响着孩子们,而我们的言行由思想决定,所以,抉择中最重要的就是“择念”。因此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是,我们需要的是解决,而非指责。“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像蔡老师说的那样,千万不要意气用事,用自己的一己之见来下定论,不然会后悔莫及。一定要用理智,智慧来进行判断。那么,要想有智慧,就要不断去学习,学习中华圣贤经典智慧,因为它是经过时间验证的,永恒不变的真理和规律,它超越了时间跟空间,古今中外都需要。也只有这样的智慧值得我们用短暂的生命好好去追求和深入,这样,才不会走太多弯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嘛”!

老师还讲到,思想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行为决定着一个人的习惯,习惯会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性格改变着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小到个人,大到国家,社会,要想解决问题和冲突,根本就在思想。每个人从小就懂得感恩利他的话,我想,整个社会必然是和谐圆满的了。

反观之,现在的社会人人都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折手段。其根源还是被欲望所迁。“欲令智迷”,欲望是个无底洞,是无止境的。我们要教孩子长德行而非欲望。

厚德方能载物,大学里说:“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只有之所先后,才能则近道已。

《弟子规》读后感2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还有很深的奥秘让我们探索!

《弟子规》读后感3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的部分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分为五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现代子女教育问题突出,一个孩子从小不知道该如何孝顺父母,尊敬师长,长大后人际关系,夫妻关系一定很糟,从小没有纪律和品德的修养,长大后即使知识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有大成就。

万事以孝为先。《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是教育我们每一个孩子要尊敬父母,孝顺父母,虚心地接受父母提出的各项意见,并积极改正错误,听从父母的指挥,帮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减轻父母的负担。只有这样做,才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让他们感到欣慰。想起我自己的所作所为,觉得非常惭愧。调皮的我,个性倔强,不听父母的教导,做了很多错事,令老师和父母伤透脑筋,令他们伤心,我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后,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了要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令父母感到欣慰。今后,我要严格要求自己,用《弟子规》里的各项准则衡量自己,虚心接受父母的意见,听取他们的教导,各方面要求进步。

我觉得这本《弟子规》很值得我们去看去读去做,如果一个人大部分的日常行为规范都依照《弟子规》里面的做,将来一定有很大的成就。《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闲邪存诚,养成忠孝家风。

《弟子规》读后感4

《弟子规》是国学经典的一部分。假期中,我和妈妈一起诵读、理解,真的是收获不小。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在《论语》中就读过,是这样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怎么做。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告诉我们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见贤思齐,道德高尚的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告诉我们学习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的理解、掌握、运用。

《弟子规》教我们做一个有孝道、有道德、有诚信、善学习的人,真是让人受益匪浅。我记得曾在中央12套“第一线”栏目中看过这样一个节目《迟来的爱》,讲的是海南某监狱的事情,这个监狱在对犯人进行改造中,不仅仅限于政治学习和法制教育,而是从人的洗心动念处入手,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教育植入监狱的劳动改造中。他们选择的是《弟子规》,诵读经典与“亲情帮教会”的开展,触动了服刑人员内心的道德律,让服刑人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或许就是“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触动了他们的内心吧。

不过,《弟子规》中也有我觉得不妥当的,比如说:“邪僻事,绝勿问”、“不关己,莫闲管”,我觉得就是现在说的事不关 ……此处隐藏4516个字……准则,它时刻提醒着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正是那一个个故事,一篇篇文章,让我从无知渐渐的走向有知。

是呀,生活中这样的小事随处可见。随便丢一片垃圾,随口说一句脏话,随意踩一下花草……认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正是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影响了个人品行修养。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敬老人;与人互助互爱,学会感恩。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一件普通的小事,体现的是一个人高尚的品质,反映的一种文明的风尚,正所谓小事不小。

《弟子规》读后感12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我看了之后受益匪浅。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做人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自己要虚心地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做到人人平等……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说过的每一句话,都要遵守诚信,万万不可食言。这让我想起了《袁氏世范》中的一句话:“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也不能少给;与别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这句话说的多有道理啊!同时,也让我想到了《曾子杀猪》的故事。主要讲了: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苦恼不已,妻子许诺孩子回家杀猪,做红烧肉给他吃。妻子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连忙阻止,说是和孩子开玩笑的。经过曾子的劝导,妻子把猪杀了做了红烧肉,这件事便在这个孩子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同时,在生活中我们要做到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语文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有一天,宋庆龄要去爷爷家玩时,想起答应小珍的事。本来她很想去爷爷家,因为爷爷答应了她送她一只鸽子。但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宋庆龄她拒绝了去爷爷家,尽管父母也劝她可以第二天去跟小珍道歉,但宋庆龄还是拒绝了,在家等小珍。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广大人民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弟子规》读后感13

现在,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叹息:“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不懂规矩了。”“现在的宝宝特别自我,一点不会替别人着想。”

别说孩子,即便是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年轻人,也骄傲任性,对父母缺少应有的尊重。现在的孩子确实越来越聪明,接受的信息量多、知识面广,但也透露出了一个非常危险的现实——任性、自我。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现状。

如何改变?

这不仅需要父母们付出极大的耐心,去正确引导孩子们,还需要借鉴古圣先贤的智慧,让孩子发现自身的问题。让孩子们学习《弟子规》,随着时间的变化,孩子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书中内容的影响而发生根本的改变,直至将书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习惯。

这种改变不同于棍棒似的强制影响,而是孩子本有的天性显现。通过长期熏习,这种习惯,将伴随孩子的一生。

《弟子规》学习的方法

古圣先贤告诉我们: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弟子规》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典故、文言知识、韵律规律,有着根本的做人道理。在学习《弟子规》时候,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点读,因为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就是什么样。

在读的时候,不疾不徐,摄住心,读一遍把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早晚各点读一遍。早上点读要告诉自己今天要按照《弟子规》所说去力行。晚上点读看自己哪些没做到,然后去修正。

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把《弟子规》落实到生活中,规范孩子及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样一来,家长和孩子不仅可以建立亲密的关系,而且自然就“德日进,过日少”了。

《弟子规》读后感14

从小,我就喜欢读书,喜欢在书海中找到乐趣,我在幼儿园就能背《弟子规》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开头的八小句点出了这本书的大意,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

然而,最令我受益无穷的还是《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当中的一句话:“父母呼应勿缓”。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叫唤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要慢吞吞地很久才答应。这让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一件往事。

暑假的一天中午,太阳当空高照,快把大地都烤焦了。天气闷热得使我只得呆在客厅里边享受空调边看动画片,正当我看到最精彩的地方时,听到一声叫喊:“吃饭了!”我想一定是那个爱找麻烦的妈妈!于是,我没有回答,继续看我的动画片。“吃饭了!”又听到妈妈的叫喊声,真让人讨厌!于是,我漫不经心地应了一声:“烦死了!我正看着动画片的高潮部分呢!等会儿再吃不行吗。”也许是妈妈不耐烦,也生气了,没等一会儿,只见妈妈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到客厅,立刻伸出食指把电视关了,喝道:“滢旭,你没听见妈妈叫你吗?怎么那么没礼貌!”我只好不耐烦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慢吞吞地走进餐厅,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愤怒。我磨磨蹭蹭地吃着饭,撅起嘴巴嘀咕着:“我就是还想看,我就是想看完再吃饭嘛。”

读过《弟子规》以后,那件事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妈妈每天那么辛苦工作,回到家还要做饭,我不但不帮忙,妈妈做好饭以后,我还百呼不应,真是太不应该了。

现在的我,真正理解了《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也确实在行动中做到了这一点。《弟子规》这本书在我的成长中将一直鞭策着我不断前进。

《弟子规》读后感15

我认为,《弟子规》是一部十分科学的书,它把全书分成几部分,在《总叙》里提出: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古人云:百善孝当先所以自然将孝放在首位,这一部分对父母的分析透彻,可以说把孝说道了方方面面,且并不像众所认为的封建孝道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指明虽然重孝,但不可舍理求孝。现实生活中,即使是第一部分入则孝也很少有人全部做到。但古人亦云:忠孝不能两全。

事实上,如果孝做的太绝,不会有什么好处,因为社会发展的力量来自于新一代,如果这帮人都把精力用在孝上,那么社会就止步不前了,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觉悟,不愿接受儿女的孝意,但有些人却说养儿防老,我认为这是可笑的,因为社会仍需发展我,父母的努力,归根结底用到推动社会的发展上,但是发展中的社会并不能直接回报父母,需要在子女这里回扣,才能报答前辈的贡献,如果全部回扣了,那就象是把一个东西推出去又拉回来,是无用功。所以说父母的爱,是为社会做贡献,儿女不过是略表谢意罢了。我们所处的时期,是需要能量推进的,做这些人并不是新一代,而是父母们,他们是在真正不求回报的工作,而我们只是一个中转站,等到我们为人父母,是我们该奉献的时候了。所以,父母应该注意自己的使命,并不是养儿防老,儿女们也要知道父母是付出而无回报的,所以要孝顺这些无私的人,他们为社会做了贡献,应有一份让他们心安的报酬,可以不多,只要表达心意即可。

《《弟子规》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4 123学习网 www.123kejian.com 版权所有